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首頁 >> 圖片 >>革命地標 >> 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详细内容

      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4.jpg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位于順義區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約60公里。紀念館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為“焦莊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1979年更名為“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目前,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分為三個參觀區:展館參觀區、地道參觀區、抗戰民居參觀區。

      焦莊戶一帶是反抗日本侵略軍較早的地區之一,該村1933年支援長城抗戰,1935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扶植建立的冀東偽政權,1938年參加冀東武裝暴動。1940年焦莊戶成為抗日游擊區,當時隸屬冀東抗日根據地,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焦莊戶是冀東抗日根據地開展地道戰最早的地區。在艱苦的抗戰年代里,焦莊戶村民利用地道與敵人展開英勇頑強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jpg

      原始地道的剖面模型展示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

      參觀者進入紀念館,首先參觀的是展館參觀區,這里利用圖片資料和歷史物件以及聲光電的形式,介紹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基本情況、日軍暴行、焦莊戶村舊貌及地理位置、地道戰的創建、焦莊戶兒女抗日救國等內容。

      在這個展區里最吸引人的就是原始地道剖面模型。剖面模型最高處是1.6米,最低處1.2米,平均高度1.48米,兩邊小孔內放置的是當年在地道里面使用的煤油燈。模型上面中間陳列的是當年挖地道的工具,兩邊陳列的是民兵使用過的紅纓槍。

      通過這個剖面模型參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道的結構。焦莊戶地道是焦莊戶人民在與敵人斗爭的戰爭實踐中逐步完善起來的。他們把初期簡單的隱蔽單口洞連接起來,在地道內安裝上翻板、陷阱、暗堡等,還設計了單人掩體、會議室、水缸存放處碾盤射擊孔、地道射擊孔、豬圈射擊孔等生活設施和戰斗設施,最后挖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的地道,形成了南到龍灣屯、唐洞、北到大北塢的長達23華里的地道網。

      焦莊戶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利用地道、地雷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從1943年到1948年共戰斗150余次,擊斃擊傷敵人130多人,俘虜敵人100多人,擊毀敵軍車一輛 ,繳獲武器100多支,子彈3500多發和電臺1部。由于戰績卓著,順義縣人民政府于1947年11月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正如焦莊戶民兵地道歌唱的那樣: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敵人鉆地道。明里打,暗里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干瞪眼。

      3.jpg


      地道戰的發明創造——翻板

      在紀念館介紹地道的展板中,地道翻板示意圖是最為吸引人的圖片。翻板堪稱地道戰的發明創造,正是翻板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地道的防御能力。最初村民挖地道大都是平著挖,但是這樣出現了一個大問題,敵人找到洞口以后,就會點著柴火往洞里扔或是往地道里灌水,給村民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1944年冬天,三通順聯合縣教育科長徐進來到焦莊戶村,他向焦莊戶村長馬福介紹了冀中抗日根據地改造地道的好辦法——翻板。

      翻板的剖面圖如同漢字的“凹”字,就是把地道平掏一段以后,就直著往下挖,挖一丈多深,再往前掏一丈多遠,然后返上來,最后再平著往前掏!鞍肌弊值膬蓚上角是出口和入口,在出口和入口各裝上一塊板,再墊上黃土,潑上清水,就能把地道截斷了,這樣不但能防煙、防水,還能防毒氣。

      在徐進的指導下,焦莊戶民兵中隊發動全村群眾,先設計、后施工,開始了改造地道的艱巨工程。大家齊心協力,很快改造好了地道,還掏出瞭望孔、射擊孔,建成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自從地道內修了翻板以后,敵人來了,地道不敢進,打又沒處打,放煙、灌水也沒用,還經常挨冷槍,徹底拿地道沒了辦法。

      t017ec02068b255f0bf.jpg


      “堪稱焦莊戶地道創始人”村長馬福

      焦莊戶村第一任村長馬?胺Q焦莊戶地道的創始人,為此紀念館特意在展廳的展墻上展出村長馬福的照片和事跡,展廳內還有一座馬福的雕像。馬福當年人稱“老統一”,1938年入黨。1942秋,村里成立支部,馬福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1943年政權公開馬福擔任焦莊戶村民主政權第一任村長。馬福在與敵人多年的斗爭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挖地道,與敵人開展地道戰的大膽設想。于是他組織全村群眾挖地道,運用地道戰與敵人展開了英勇斗爭,取得了輝煌戰績。

      1260062052781_mthumb.jpg


      真實的地道遺址

      焦莊戶地道遺址堪稱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地道遺址位于地道參觀區內,在這里參觀者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深入地道,去親身感受當年那段崢嶸歲月,F在地道參觀區內供游客參觀的地道為830米長。為更好地展示當年的戰爭歷史場景,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還恢復了30米原始地道。

      地道內十分窄小,僅容一人通過,而且由于地道高度不夠,一般個子稍微高一些的人要稍彎腰前進。在地道內,講解員不時提示參觀者觀看陷阱、瞭望孔、通氣孔等設施。在這里參觀者可以親自去爬一爬“翻板”!胺濉笔终,人要極小心地順梯子爬到頂部,再翻轉身子從另一個梯子爬下到另一段地道內,稍微胖一點的人都難以通過。

      在地道中,參觀者還可以看到作戰指揮部、會議室、休息室等設施。不僅如此,參觀者還會發現地道簡直就像迷宮,有時候從這條通道出去繞來繞去又會繞回原地,如果不是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很容易就迷路了。

      在地道內參觀的最后部分就是原始地道。在原始地道內,紀念館特意播放電影《地道戰》的歌曲:“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地上地下一齊打,侵略者他敢來,四面八方齊開戰,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這熟悉的歌聲更是讓參觀者如身臨其境般去感受那段歷史。原始地道平均高度149厘米,最低處僅高60厘米,地道內運用國內首創的玻璃鋼與環保黏合劑技術,對地道起到了保護的作用,由于這種技術沒有破壞地道的外觀,所以參觀者還可以看到當時挖掘地道的歷史痕跡,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地道的原始風貌。

      3173067412459935579.jpg


      抗戰民居展區

      出了地道參觀區,就來到了紀念館新開辟出來的抗戰民居展區。在這一展區里主要展出的是復建的抗戰時期的民居和戰略設施,主要有:抗日群眾生產工具展區、支援前線小院、老四區區公所、民兵指揮瞭望樓、宋鄧支隊居住處、馬文藻故居、馬文通烈士就義處、民兵指揮部、十四軍分區司令部等。老四區區長朱小軒、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司令員曾雍雅曾在焦莊戶村從事抗日活動。

      在這些復建的抗戰建筑中老四區區公所是參觀者主要參觀的建筑。焦莊戶村隨著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創立和發展,逐步成為解放區,先后成為平(谷)密(云)興(。、平(谷)三(河)密(云)、平(谷)三(河)薊(縣)聯合縣的第四區,俗稱老四區。老四區創建于1941年3月,朱小軒任區長,當時區公所就設在焦莊戶村。走進復建的老四區的區公所,參觀者可以看到,屋內陳設如同普通民居。外屋是農村常見的灶臺和吃飯用的方桌,里屋有土炕和桌椅等簡單的家具,墻上張貼著一些簡單的規章。

      87afe95519edea9716b7bbc2e6f636da.jpg


      抗戰民居展區里的瞭望樓

      在抗戰民居展區中有一個大空場,場地中有一座高大的瞭望樓。這座瞭望樓是當年焦莊戶民兵開展地道戰時登高偵察敵情使用的。這座高大的瞭望樓可以算是紀念館中最大的實物展品了。

      瞭望樓所在的這個空場,原是娘娘廟舊址,附近村民經常前來祭祀,并舉行豐富多彩的集會活動。后來娘娘廟破敗坍塌,1947年在此處建起瞭望樓。

      1948年2月28日深夜,蔣匪軍63師伙同附近幾個縣的地主武裝大約1400余人,偷襲焦莊戶。焦莊戶民兵利用地道、地堡和瞭望樓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使敵人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死傷多人。到中午時分,敵人又增加兵力并調來火炮轟塌了瞭望樓。在縣支隊和鄰村村民的支援下,焦莊戶村民頑強作戰,最終打敗了來犯的敵人。敵人拖著幾十具尸體和傷員狼狽逃走。此后,焦莊戶民兵又在原址重建起這座瞭望樓,樓共分為五層,高達18米,可居高臨下偵察敵情。偵查民兵一旦發現敵情,立即拉響瞭望樓前的鐵鐘,村民聽到鐘聲,迅速投入戰斗。瞭望塔底層與地道相通,可以迅速轉移到地道繼續戰斗。


      技术支持: 中政銀企(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
      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我操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