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秋收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渣津集鎮老街萬壽宮秋收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渣津老街萬壽宮 該舊址位于修水縣渣津集鎮老街萬壽宮。 1927年8月,毛澤東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以中央特派員身份來到湘贛邊界組織秋收暴動。8月底,在修水休整待命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與駐扎銅鼓的瀏陽工農義勇隊,在修水縣山口鎮召開建軍編師大會,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崇(陽)通(城)農民自衛軍、修水農民自衛軍,編入該秋收起義部隊。 9月9日凌晨,秋收起義誓師大會在修水縣城紫花墩舉行,震驚中外的秋收起義在修水率先爆發。部隊高擎我黨我軍第一面軍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旗幟,浩浩蕩蕩,從縣城沿由東往西的古官道經西擺、黃田、雙井、馬祖湖,中午時到達修口村埋鍋造飯。 渣津福星橋頭軍民動員大會遺址紀念碑 此時,原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從武漢歷經艱險趕上秋收起義部隊。盧德銘站在修口村斑鳩林樹林下,面向站立在西向桃花洲的部隊,傳達了他離開警衛團后在武漢找到湖北省委的向警予,向其匯報警衛團去向,以及向警予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黨組織研究意見,要求他們速回部隊,成立指揮部參加秋收暴動的指示等情況,并就任秋收起義總指揮。部隊官兵們歡呼雀躍。后起義部隊走過青板橋、馬坳老街、火馬、司前等地。中共修水支部干事會黨小組長徐光華、張伯琴等率領渣津工農群眾送茶、送水,迎接起義隊伍來到渣津。 當天傍晚,部隊到達渣津集鎮老街,與收編不久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四團邱國軒部(后叛變)會合。秋收起義總指揮部和師部機關駐扎老街萬壽宮,其他官兵分散安置在渣津老街商鋪及附近民居宿營。部隊與渣津民眾聯歡,提前歡度中秋佳節。當晚,盧德銘總指揮和師部余灑度、余賁民、鐘文璋等人及修水黨組織負責人,在萬壽宮左廂房召開會議,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舉行秋收暴動指示,匯報了近期工作情況,研究部署次日召開軍民動員大會和部隊向平江進軍路線等事宜。 9月10日(中秋節)上午,起義部隊在萬壽宮旁的大沙洲組織召開聲勢浩大的軍民動員大會,在福星橋頭處決反動惡霸,匯合民眾在老街舉行盛大軍民游行示威,然后向大橋、平江縣城方向進發,先后取得了攻打修水朱陂(朱溪)廠、平江龍門廠的勝利。在平江縣金坪失利后,盧德銘率部轉移到修水縣東港鄉臺莊、三溪坳一帶休整。 福星橋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盧德銘率部輾轉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與一師三團、二團會師,從此踏上了開創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征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渣津老街萬壽宮曾是很多重要革命活動的舉辦場所。1926年8月,北伐部隊到達渣津時,受到各界民眾熱烈歡迎,并在渣津一帶進行革命宣傳動員。在萬壽宮大殿正墻上,至今留有北伐軍用毛筆繪寫的孫中山“總理遺像”“總理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對聯等遺存。這些遺存于2011年10月,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修繕萬壽宮時發現。 渣津集鎮老街萬壽宮,是修水縣境內45所萬壽宮古建筑之一。宋朝渣津老街便有此宮觀,稱“靈劍仙宮”,清同治十一年(1872)鄉人重修改名“萬壽宮”,占地1800余平方米,融合道家弘法和民俗展演、集會、商貿、文娛等功能于一體,渣津較大的齋醮祭祀、娛神賽會、商貿推介、民間集會、文藝表演等活動,通常都在這里舉行。 上一篇江西: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下一篇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