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沿革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人民大會堂的歷史,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奇跡:大廈偉業平地起 修建人民大會堂是從1958年開始的。當時,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近十載,但因國力有限,重要政治活動的舉行場地只能用中南海懷仁堂、中山公園中山堂、勞動人民文化宮等。 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 1958年夏天,中共中央明確指示要在北京興建萬人大禮堂等具時代紀念意義的建筑,以此慶賀即將到來的國慶十周年慶典。 毛澤東、周恩來等審看人民大會堂的建筑設計方案 物資匱乏的年代里,要在不到400天的時間里,獨立完成“最高藝術水平和最高工程質量”的宏偉建筑,難度可想而知。關鍵時刻,中國人民以強大的凝聚力和行動力,投入到人民大會堂的修建之中。全國選出的7000多名優秀工人和技術人員赴京參加建設,2000多家工廠趕制出5000多項建設設備與配件。同時,社會各界的義務勞動大軍也陸續抵達,甚至有些到北京出差的同志,利用在火車站候車的短暫時間,也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工地,幫忙干一點活。 就這樣,工地上機器轟隆,人們日夜不休,人民大會堂從規劃、設計到竣工,只用了10個月,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偉大力量。 十周年國慶之時,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前舉行了閱兵儀式和歡慶游行 開放:社會各界喜相迎 人民大會堂建成后,成為中國人民行使權利、參政議政的重要場所和象征。曾有一段時期,大會堂設有面向社會公眾的開放日,但在“文革”時取消。 1978年,影響深遠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間有人提出,應考慮在不舉行重大活動的時候,將人民大會堂向各界群眾開放。建議一經提出,得到一致贊成。 1979年7月,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及部分大廳正式對外開放。從此,每天廣場上靜候入場的人群絡繹不絕。 下一篇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