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首頁 >> 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 >> 【共和國之路】建立和鞏固新政權
      详细内容

      【共和國之路】建立和鞏固新政權

      來源:《共和國之路》作者:李忠杰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個嶄新的國家政權在中國建立起來,并很快得到鞏固。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下午2時,新選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布就職。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政務院及所轄委、部負責人名單。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第一次會議,宣布政務院成立。政務院作為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關,下設政治法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和人民監察4個委員會,共設有內務、外交、財政、金融、貿易、公安、重工業、輕工業、交通、農業、科學、文化、教育、民族、僑務等30個工作部門。

      此前于1948年9月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以較為完整的行政系統,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在華北人民政府的基礎上,中央人民政府各機構和各部門直接、順利地組建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在約占全國面積1/3的老解放區已建立了人民政權。隨著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新解放區的地方各級人民政權也逐步建立起來。由于當時尚不具備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人民政府的條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產生采取了逐步過渡的辦法:第一步,在新解放地區一律實行軍事管制,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軍事管制委員會從上至下委任人員組成軍事管制委員會和地方人民政府,接管原國民黨政府的一切公共機關、產業和物資,鎮壓反革命活動,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組織恢復生產;第二步,軍管會或地方人民政府在條件許可時,組織召集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作為人民參政議政的初期形式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過渡形式;第三步,由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用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地方人民政府。

      為保證中央政令的統一和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大行政區制度,即在中央與省之間設立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5個大行政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任命負責人員組成大區行政機構,即東北人民政府委員會,華東、中南、西南、西北4個軍政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原華北人民政府結束工作,所轄五省二市即河北、山西、綏遠、察哈爾、平原省,北京、天津市歸中央直屬,另在政務院下設中央人民政府華北事務部。

      1950年1月,政務院發布省、市、縣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對各級地方政權的隸屬關系、組成、職權、機構等作了明確規定,使地方各級政權的建立有了初步的法規依據。到1951年,全國大陸共成立29個省、1個自治區(1949年12月2日,成立于1947年5月的內蒙古自治政府改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首府由原駐地烏蘭浩特移至張家口,后遷至歸綏即今呼和浩特)、8個省級行署、13個直轄市人民政府,140個市人民政府及2283個縣級(包括縣、旗、宗、自治區等)人民政府,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政權機構。

      新解放區在經過軍事管制之后,開始對城鄉基層政權進行系統的改造,明令廢除國民黨時期的城鄉保甲制度,將原來的保改為街,設正副街長;甲改為閭,設正副閭長。1952年開始,在城市開展民主建政運動,即召開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民主選舉市人民政府。一些城市以街道辦事處作為市轄區及不設區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并在其下建立群眾自治性組織——居民委員會。

      在新解放區農村,首先建立帶有半政權性質的農民協會組織,陸續廢除舊保甲制度,然后民主選舉鄉人民政府。1950年12月,政務院頒布《鄉(行政村)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確定鄉為中國最基層的政權。

      經過地方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和對全國城鄉舊的基層政權進行徹底改造,人民政府的組織系統從中央、大行政區、省、縣(市)、區、鄉一直延伸到社會的最基層,初步形成上下貫通、集中高效、便于發揮高度組織動員能力的國家行政體系。國家政權組織有效地深入到城鄉基層社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建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

      (本文摘編自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國之路》)

      責編:錦慧

      技术支持: 中政銀企(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
      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我操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