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首頁 >> 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 >> 【共和國之路】統購統銷
      详细内容

      【共和國之路】統購統銷

      來源:《共和國之路》作者:李忠杰

      統購統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53年開始實行的一項控制糧食資源的計劃經濟政策。從1953年實施到1992年完全取消,共施行了39年,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鎮總人口迅速增加,工業化建設和軍事國防需要大量糧食。農村土改之后,糧食總量有所增加,但農民向市場供應的糧食反而減少,且原先從國外進口糧食的做法基本停止。因此,國內糧食供求關系十分緊張。

      面對糧食短缺的尖銳矛盾,毛澤東讓中央財經委員會拿出辦法。中財委在陳云主持下開始提出8種方案,中共中央最后選定了統購統銷的方案。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隨后,政務院又發布了相關命令和執行辦法。1953年12月,統購統銷開始正式實行。統購統銷,就是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購,就是對農民的絕大部分糧食都按國家制定的價格統一收購,糧食只能賣給國有糧食機構,農民自己食用的糧食以及種子數量和品種也必須由國家批準。統銷,就是全社會所需要的糧食全部按國家規定的標準和價格統一配售,城鎮居民只能向國有糧食機構按固定標準購買糧食。國家嚴格管制糧食市場,實際上取消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糧食自由銷售的市場。

      實行統購統銷后,全國城鎮居民實行糧食的定量供應。所有家庭每家發放一個糧本,憑糧本供應糧食,每人按性別、年齡狀況、工作種類等每月分配一定口糧。同時,在定額標準內發放糧票,以便流通和方便就餐。如果沒有糧票,就無法進城、旅行和在市場上就餐。

      部分缺糧和生產經濟作物的農村,由國家返銷一部分糧食,也實行計劃定量供應。

      之后,國家又陸續把棉花、油料、黃麻、生豬、雞蛋、糖料、桑絲、蠶繭、烤煙、水產品等農副產品列入統購統銷范圍。最多時,列入國家統購派購的農產品達到180多種。

      1953年10月10日,在緊急召開的全國糧食會議上,陳云就說:“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反對。兩個中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家伙!彼越y購統銷政策一開始就有利弊兩面。

      實行統購統銷后,1954年的糧食征購量比上年增加了77.78%,緩解了糧食供應的緊張程度,也控制了物價上漲的指數,幫助國家渡過了困難時期。從統購統銷開始到改革開放前期,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總計達4481億—7000億元。農民以自己的犧牲支持了國家工業化的發展。

      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也對農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到1978年,尚有30%的農民(2.5億人)未能解決溫飽。農產品市場關閉,禁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農民失去了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致使農村生產力長期得不到充分發揮。統購統銷,加之后來實行的戶籍制度,造成了中國壁壘分明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分為吃“商品糧”與吃“農業糧”兩大階層,身份世襲,限制了人口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擴大了城鄉和工農矛盾。

      統購統銷成為計劃經濟的基礎。一直到改革開放后,農村改革迅速增加了糧食生產,國家才逐步減少統購統銷的范圍。到1984年底,統派購品種從1980年的183種減少到38種(其中24種是中藥材),實行了三十多年的統購統銷開始消解。1985年,國家不再對農村下達指令性的收購計劃,而是采用“合同定購”的方式收購國家需要的糧食。1985年底,中央又提出“逐步縮小合同訂購數量,擴大市場議購”的新方針。

      1992年底,由于糧食連年增產,庫存糧食占壓不少資金。因此,按中央決定,844個縣(市)放開糧食價格,糧食市場形成,統購統銷至此真正退出了歷史舞臺。

      責編:錦慧

      技术支持: 中政銀企(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
      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我操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