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首頁 >> 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 >> 【共和國之路】社會主義改造
      详细内容

      【共和國之路】社會主義改造

      來源:《共和國之路》作者:李忠杰

      中國共產黨的既定方針,是革命勝利后,穩步地促進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由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轉變。這種轉變的時間,曾設想先經過一個“相當長時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待工業發展了、國營經濟壯大了,再實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

      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三年多的恢復和建設,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1952年9月開始,毛澤東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10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后才開始過渡。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對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法、途徑和步驟等問題正式進行了討論。6月15日,毛澤東在會議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基本內容。會議以后,中央宣傳部著手起草關于總路線的宣傳提綱。毛澤東在修改這個提綱時,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一步完整表述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總路線由此載入黨的正式文件。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又把它作為全國人民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它的主體任務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分別是對個體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體和兩翼是不可分離的整體。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社會主義改造開始進行。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對個體農業,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采取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完成了由個體農業向集體農業的轉變。

      對個體手工業,一般經歷了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幾個階段,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貫徹“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后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國家先后以“四馬分肥”和支付定息的方式,付給私營工商業者30多億元。

      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出席大會。彭真在會上宣布:我們的首都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月21日,上海和重慶同時舉行了歡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集會和游行。中國大陸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

      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87.8%;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已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

      至此,中國大陸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在國民經濟中,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形式的公有制經濟,取得了絕對統治地位。隨著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科學文化體制基本形成。中國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改造中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的問題,但總體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變革,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成就。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建立,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責編:錦慧

      技术支持: 中政銀企(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
      1. <button id="fh6mt"><object id="fh6mt"></object></button>
        
        
      2. 我操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