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胡耀邦作題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
十二大是中國共產黨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鄧小平主持大會開幕式并致開幕詞。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也是大會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它把新時期的實踐聚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鄧小平還提出了“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務,以及要抓緊的四件工作,即“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內破壞社會主義的犯罪活動;在認真學習新黨章的基礎上,整頓黨的作風和組織”。
大會的主要內容和貢獻,是確定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出這一任務,為十三大制定黨的基本路線奠定了基礎。圍繞這一總任務,大會提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戰略重點、實施步驟和一系列方針政策。
大會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突出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都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這些任務的提出,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要求,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十二大通過了重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新黨章繼承和發展了七大和八大黨章的優點,清除了九大、十大黨章中“左”的錯誤,同時對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作了更為充分、具體的規定,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黨的建設的新要求。十二大黨章是七大黨章之后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步入了執政黨建設的正確軌道,奠定了以后歷次黨代會黨章修改完善的基礎。新黨章規定黨中央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從而結束了實行將近40年的黨內主席制領導體制。
大會決定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規定中央和省一級設顧問委員會作為黨的干部新老交替的過渡性機構,以發揮許多從第一線退下來的富有經驗的老同志對黨的事業的參謀作用。
葉劍英、陳云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大會選舉了由210名委員和138名候補委員組成的中央委員會,選舉了由172名委員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由132名委員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隨后召開的十二屆一中全會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鄧小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批準鄧小平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云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