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紅軍第十一軍成立90周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紀念紅軍第十一軍成立90周年》 毛主席在延安向埃德加·斯諾介紹中國革命武裝斗爭情況時說:“彭湃領導的海豐蘇維埃運動失敗后,他的軍隊一部分,在古大存指揮之下,離開了那區域,與朱德和我取得了聯系,后來成了紅軍第十一軍的基本隊伍。今天我們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回顧紅色革命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歷史背景: 紅軍第十一軍(也稱東江紅軍)它是紅軍時期廣東唯一一支有正規番號,編制的正規中央紅軍的人民武裝。一九二八年春,古大存同志在橫跨五華、豐順、揭陽的八鄉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 據豐順黨史資料記載:1928年9月底,東委機關遭敵人襲擊,1929年1月在東委書記林道文率領下,東委機關轉移到豐順縣釋迦崠崠下西山黃礤一帶建立起來并開展斗爭,1929年6月間在黃礤召開東江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改選新東委,盧濟為書記(省委派來),杜式哲為副書記、委員有林國英、賀尊道、莎蒂、古大存等,古大存擔任軍委書記。重建東江特委使東江革命中心逐漸向八鄉山轉移,一九二九年冬,東委機關從崠下搬上八鄉山的岳潭村(現湯西鎮大羅村的岳潭自然村),一九三O年三月在八鄉山岳潭召開東江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會議選舉顏漢章為特委書記,會議還就東江革命中心是以大南山為中心還是以八鄉山為中心的問題展開了爭論,最后省委同意以古大存等一些同志認為應以八鄉山為中心,從而奠定了八鄉山為東江革命中心,也是確立了岳潭在八鄉山革命歷史這一時期的核心,會議還決定成立東江蘇維埃和紅十一軍,并報中共中央,193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東江紅軍編制成立為紅軍第十一軍的指示:“目前東江紅軍應以現有之四團為基干,擴充為四個縱隊而成立紅軍第十一軍。”這是廣東唯一有中央統一授于番號的紅軍。 1930年5月1日,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八鄉山灘下召開,會議歷時12天,廣州、瓊崖、粵北等 地革命組織和武裝派人來參加了會議。大會宣布成立東江蘇維埃政府和紅十一軍,大會確定紅十一軍的指揮與編制是:軍長古大存(兼代政 委),參謀 嚴鳳儀(后梁錫枯),政治部主任羅欣然(后黃一沙代),下轄紅色軍四十六團、四十七團、四十八團、四十九團、五十團和一個教導隊。紅十一成立時軍部設在岳潭,政治部設在灘下,軍部設立軍校,由四十六團代管,還有一個 200 的獨立營,全軍3000多人。從此,紅十一軍的旗幟成為南粵大地人們心中的精神支柱,它是東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面不倒的紅旗。 紅十一軍的成立和發展既是廣東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開展農民運動光榮歷史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東黨組織建立新型人民軍隊和中國革命道路的艱苦探索,在廣東的黨史軍史上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紅十一軍建軍過程中始終堅持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對軍隊進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官兵平等的原則和軍 中民主,探索游擊隊的戰略戰術。這些至今都對軍隊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紅十一軍的武裝斗爭,在東江廣大農村地區宣傳了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在東江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以后黨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紅十一軍和東江特委活動的區域,幾乎都成為我黨后來的游擊根據地,中共南方工委長期在東江地區開展工作就是證明。紅十一軍血與火的革命斗爭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干部,為中央蘇區輸送了一大批素質良好的干部,同時在紅十一軍的戰斗歷程中,涌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 紅十一軍在東江地區開展武裝斗爭,鞏固和捍衛了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敵“圍剿”中央蘇區和贛閩粵革命根據地的兵力,對中央蘇區及其他地區的武裝斗爭起到了資源和策應作用 ,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在東江地區的統治和農村封建反動勢力,使東江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蘇區南面的堅強屏障。 紅十一軍在東江地區開展武裝斗爭,鞏固和捍衛了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敵“圍剿”中央蘇區和贛閩粵革命根據地的兵力,對中央蘇區及其他地區的武裝斗爭起到了資源和策應作用 ,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在東江地區的統治和農村封建反動勢力,使東江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蘇區南面的堅強屏障。 紅十一軍他們以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無私無謂的犧牲精神,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在監獄里 ,骨錚錚,堅貞不屈;在刑場上,視死如歸,正氣凜然。 紅十一軍雖然存在歷史短暫,但它的成立是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頁,是廣東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史中突出的歷史事件之一,紅十一軍指戰員們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工農紅軍斗爭歷史譜寫了瑰麗而壯烈的篇章。
編輯:藍田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