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最可愛的人講述抗美援朝故事我有一本記錄著歲月記憶的影集,其中有一張珍貴的老照片會時不時翻出來看看。照片上幾名學生簇擁著一位胸前掛著勛章的軍人,那是我和大連育才學校的同學們同歸國作報告的志愿軍戰士的合影。那名志愿軍戰士叫王風池,是一位坦克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獲一等功。照片中我右手拉著小伙伴葉惠榮的手,和同學呂勤、安郁珊、劉宗敏等一起站在王風池身旁,比我們小幾歲的安郁瑚小朋友則被戰斗英雄抱在懷里。每每看到這張記錄著難忘時刻的老照片,我的思緒都會飛回70年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 作者李東征(后排左二)及同學們和志愿軍戰士王風池(前排左二)的合影。照片由作者提供 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兩次派代表團歸國,向祖國人民匯報朝鮮戰場情況,介紹志愿軍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侵略者的英雄事跡。第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于1951年2月先回到北京作報告,隨后赴全國24個省的172個市縣作報告。到同年9月,聽眾達到了4475萬余人。第二批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共有170人,于1952年1月至5月先后赴1054個縣市、390個鄉鎮,作了5589場報告,聽眾達3660余萬人。代表團所到之處,受到了地方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有的大中城市數萬甚至數十萬人夾道歡迎英雄歸來。 通過生動感人的報告,全國人民了解了朝鮮戰場的情況和志愿軍英勇奮戰的事跡,激發了加緊建設祖國、支援抗美援朝前線的熱情。代表團返回朝鮮前線后,又向一線部隊報告國家建設的成就和祖國親人的問候,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指戰員的斗志。 1952年,第二批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成員來到了我就讀的大連育才學校作報告。為什么會選中我們學校作報告呢?這就要從學校的歷史和師生構成情況說起。 1949年9月1日,這時距新中國開國大典恰好一個月,大連育才學校正式開學了。首批學生中有許多是向全國進軍的解放軍南下干部的子女和烈士遺孤。 我到育才學校學習也是因為我的父親李延培的緣故。父親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并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戰斗中敢打敢沖、屢立戰功,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只身上山勸降匪幫,被譽為楊子榮式的“孤膽英雄”。后來父親轉隸空軍,負責機場建設?姑涝瘧馉幈l,父親所在的東豐機場成為志愿軍戰機的重要基地,為我軍空中戰鷹提供堅強的地面保障。父親希望我在這所光榮的學校接受教育,培養革命精神。 因為我們學校的特殊情況,所以志愿軍代表團在這里舉行報告會。當時是初夏時節,志愿軍英雄要來我們學校作報告的喜訊在師生中悄悄傳開了,同學們有的開始寫慰問信,有的準備了新的筆記本盼著留下英雄們的簽名,還有的女同學央求爸媽要換上新襯衫,穿上白襪子…… 令人激動的日子終于到來了,學生軍樂隊在前面引領,校領導陪同著挺拔清瘦的志愿軍戰斗英雄王風池走進校園。從學校大門到操場,情緒高昂的學生們手持鮮花,熱烈歡迎的聲浪像花海一樣洶涌起伏。身經百戰的王風池頻頻向大家揮手致意,走上報告臺,身形筆直,行了一個標準有力的軍禮,F場安靜了下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的英雄,屏聲靜氣,生怕漏聽了一個字。 王風池環視著臺下,語氣鏗鏘有力:“我叫王風池,是中國人民志愿軍64軍坦克1團2連重型坦克車組的駕駛員,參加了激烈的馬良山反擊戰。在這里,我向祖國人民報告! 王風池講述了英雄的志愿軍向世界頭號強敵亮劍,與武裝到牙齒的敵軍過招的經歷。 1951年10月中旬,朝鮮開城東北約40公里,一處峰巒疊嶂、綿延起伏的山脈下,不斷有炮彈劃破寂靜的夜空。這里名為馬良山,位于臨津江以西、漣川西北、朔寧以南,掌握了這里就可以保證開城側翼的安全。 1951年9月,所謂的“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英軍1師28旅以慘重的代價攻占馬良山,居高臨下,不斷襲擾志愿軍陣地。為打擊敵人囂張氣焰,我64軍決定乘敵疲憊之際,以坦克1團2連的7輛坦克、4連的3輛重型坦克支援步兵573團進行突襲,奪回馬良山陣地。11月4日凌晨2時,在炮火掩護下,坦克進入預先構筑的發射陣地,進行嚴密偽裝。15時,我攻擊部隊開始炮火準備,坦克首先以直瞄射擊摧毀了馬良山主峰及280高地前沿的敵工事和地堡,隨后參加第一次火力急襲。10分鐘后,志愿軍部分炮火向后延伸,步兵武器同時開火,引誘英軍火力點射擊。這一招果然奏效,英軍誤以為我步兵發起沖擊,各種火器同時射擊,從而暴露了殘存火力點的配置位置。志愿軍炮兵和坦克兵又進行了15分鐘火力覆蓋,徹底摧毀了英軍殘存的火力點。 此時,英軍縱深的炮群開始反擊,數十架敵機輪番轟炸掃射,在我坦克陣地投擲下50余枚凝固汽油彈和炸彈,我6輛坦克中彈起火。年輕的坦克手臨危不懼,炮長和裝填手在車內堅持戰斗,其他乘員跳出車外,冒著猛烈的炮火進行救火。步兵發起沖擊后,坦克以火力進行掩護,19時攻占馬良山和280以西無名高地。5日至7日,多次擊退英軍營級規模的反撲,鞏固了陣地,全殲英軍1700余人,擊落擊傷敵機24架。在馬良山激戰的同時,坦克1團3連的3輛坦克對敵縱深炮兵群進行了壓制射擊,支援190師攻占227高地,有力配合了馬良山戰斗。戰后,坦克2連和402號重型坦克車組榮立集體二等功,駕駛員王風池榮立一等功。 報告會結束后,按照學校安排,我和幾位同學同王風池交談并合影留念,這才有了這張記錄歷史的珍貴照片。 后來,父親李延培看到這張照片,詢問了當時的情形,并夸我是崇拜英雄的“小英雄”。父親還給我講了許多朝鮮戰場上的坦克戰故事,當時我志愿軍裝甲兵部隊在沒有制空權、裝備數量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不畏強敵,采取靈活機動的戰法,同剛剛參加完二戰,實戰經驗豐富的美、英、法等陸軍交手,有力支援了步兵戰斗,大量地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堪稱英雄的“鐵甲洪流”。他還說:“全國人民都知道馬良山反擊戰,你們能和坦克英雄合影,很是光榮!” 時光荏苒,照片上的同學今天大都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多年后我們重返校園聚首,有著紅色基因傳承的大連育才學校學子們仍念念不忘母校倡導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有同學賦詩:當年鮮花滿園開,如今碩果芳四海,千秋偉業奠基石,育人搖籃功萬代。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當年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激情歲月依然鼓舞著后人不忘初心、奮發有為、建設祖國。志愿軍英雄們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戰勝艱難困苦,砥礪前行,爭取一個又一個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