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引領 賦能鄉村振興 范曉偉考察三道堰古城紅色文化博物館6月2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共黨史教育網總編輯、當代中國智庫主席范曉偉一行前往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古城紅色文化博物館進行考察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文化鄉村建設、鄉村特色經濟等工作。 考察團一行來在王道元館長的陪同介紹下,首先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豐功偉績,進一步發揚革命精神、為民情懷和優良作風。王道元說,古城紅色文化博物館能夠厚植廣大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深入骨髓、讓革命傳統薪火代代傳承。 王道元館長今年72歲、也是著名收藏家。80年代開始收藏文化精品,特別對歷史文化收藏饒有興趣,這其中,又以紅色文化記憶物品為主。 在所有館藏中,王道元最珍視的寶貝是一座毛澤東銅像,這座銅像高2.18米, 重458公斤,為全銅制作。 古城紅色文化博物館于2020年開始創辦,2021年正式落成。該博物館面積10000余平方米,館內藏有紅色書籍5000余冊、紅色報刊20000余份、紅色宣傳藝術品10000余份、軍械武器收藏品1000余件、民俗風物10000余件等,館內設有紅軍長征紀念廳、焦裕祿和雷鋒廳、抗美援朝廳等。王道元說,希望每一位來這里參觀的人都能夠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有收獲。 進入展館,四座偉人銅像映入眼簾,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銅像講述了黨史上著名的“進京趕考”——1949年3月23日,是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的日子,毛澤東望著連綿雄偉的太行山,激動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 在參觀中,王道元向范曉偉一行隆重介紹了鎮館之寶:“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旗”,旗面已有些陳舊,旗幟左側寫有“中國工農紅軍”字樣,正中則是“五星和鐮刀斧頭”標識。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6月4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鞏固擴大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井岡山會師后,專門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設計并制作了第一批軍旗。 王道元介紹說,他曾在一次前往甘孜州的行程中,在一名農戶家中發現了一面工農紅軍第四軍軍旗,他當時用了五幅唐卡作為交換,才換來了這面珍貴的軍旗。 如今古城紅色文化博物館已成為成都地區的一張紅色文化名片,游客遍布各個區縣。王道元說,設立博物館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銘記紅色歷史,永遠傳承先輩們的紅色精神,腳踏實地地前進,“紅色星火終必閃亮! 近年來,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發揮這些藏品的作用、體現它們的意義,讓所有人都能參觀,觸摸歷史的印跡,那才是對這些藏品最大的尊重。運用好紅色資源,對于賡續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至關重要,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創新方式也是十分重要。 范曉偉一行考察學習后與王道元館長進行了交流,郫都古城是有紅色底蘊的鄉村,要思考如何強化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做好紅色文化傳承、傳播,激活紅色經濟,打響四川紅色旅游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紅色文化新思想、新動力;有人文特色的經濟村,要用好用活農村資源和資產,特別是充分盤活農村閑置房屋資產,聯合省內外企業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紅色鄉村創新創業,以紅色產業的興旺帶動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