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活紅色資源 傳承抗戰精神革命類紀念館是紅色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重任。隨著群眾對紅色文化精神需求的不斷提高,紀念館的紅色主題原創展覽受展出時間和場地的限制,較難以更好發揮其教育與傳播價值,以“流動”為特征的國內巡展成為盤活紅色文化資源的有力抓手;诖,一段時期以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致力于推動原創展覽國內巡展,盤活紀念館展覽資源,探索出了一條紅色文化流動傳播的創新發展之路。 紅色主題展覽多有紀念意義,舉辦時間上多選擇在革命紀念日或重大紀念年份,呈現周期性、集中性特征,“紀念日”期間展覽“供需矛盾”突出,傳統附帶文物的巡展因運維成本高、流動性差、時效性不足,不能滿足在某個紀念日全國多家單位同步開展的需求。針對這個問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原創展覽的國內巡展選取以圖片展為主的形式,并以當地博物館提供的相關文物史料為輔,效果良好。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羅存康介紹:“‘可復制’的圖片展突出了巡展的‘普適性’,而結合展示當地文物史料,又強調了同一巡展在不同地方展出的‘差異性’。讓文物‘說話’,以物證史,能夠把抗戰文物史料背后蘊藏的感人故事和承載的偉大精神,準確生動地傳遞給大眾! 比如今年5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就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為抗戰吶喊——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藝”巡展,配套展示了30件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讓文物發聲,讓抗戰精神“活”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巡展輸出時,還特別注重展覽主題與地方歷史文化的契合度,以便更好地引起地方觀展人群的共鳴,獲得較高的認同。 2021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以“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原創展覽為藍本,與坐落于革命根據地山西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合作,共同舉辦“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根據地建設”主題展覽,全面、系統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敵后軍民創建19塊抗日根據地并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壯舉。同年,將“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跡攝影展”輸出至山東威海劉公島,一紙《馬關條約》聯系起甲午海戰與割讓臺灣的歷史事件,回顧了兩岸人民抗擊外侮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將“為抗戰吹響號角——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化”專題展輸出至山西省武鄉縣下北漳村魯藝舊址,在魯藝師生曾經上課和居住過的窯洞里展出,全景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抗戰,配合代入感強的場景設計及聲光電展示,紅色文化在革命舊址煥發出時代生命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推廣原創展覽資源的同時,還注重帶動紀念館教育資源與研究成果的輸出。2021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配合建黨百年主題,在巡展時,紀念館金牌講解員走進校園進行現場講解,邀請館內抗戰史、黨史研究專家遠赴廣西南寧、山東威海等地做了題為“中流砥柱 民族先鋒”“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和舊址遺存”的主題講座,深受好評!把舱+”模式的創新,帶動了紀念館內其他資源的輸出,提升了抗戰文化傳播的影響力、輻射力。 在自主推介館內原創展覽國內巡展之余,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還創新合作機制,借助國家級文博交流平臺,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進行合作,共同推動國內巡展工作的“再升級”。在這種合作模式的推動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提供展覽的內容素材,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擔版式設計與展覽推介,提供專業化、差異化、定制化的展覽服務, 大大降低了各地文旅單位引進、籌辦展覽的門檻。自2020年該合作機制運作以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將巡展推介至吉林省博物院、福建莆田市博物館等眾多文旅單位。 據羅存康介紹,自2013年至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與55家單位展開合作,舉辦國內巡展70個,已走遍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巡展進校園、下社區、走軍營,為國內近40家博物館、紀念館提供展覽內容素材,共同策劃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已形成抗戰主題國內巡展中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原創展覽巡展的流動模式得到了國內各紀念館、紅色文旅單位的認可。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展覽工作負責人吳智紅說:“十九路軍陵園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開深度合作,創新運營機制,巡展在陵園展出之余,還將巡展配合紅色教育課程送至中小學校!奔o念館巡展到地方文博及紅色文旅單位展出,地方單位再將巡展送到基層展出,呈現出大循環與本地小循環雙輪驅動的展覽實踐新局面。 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還將進一步盤活紀念館的紅色展覽資源,把紅色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發揚好,讓抗戰主題展覽“流動”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行各業,讓抗戰精神“流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 |